网站首页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正文

西工大顾军渭教授《Small》:基于三明治结构的电磁屏蔽复合膜

2022年04月06日 21:56  点击:[]

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使电磁辐射、电磁干扰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传递,并危害人体健康。柔性电磁屏蔽材料可对电子设备及其所处环境进行有效防护,阻止电磁信息泄漏、切断电磁波传播途径、抑制电磁波的辐射和干扰,是解决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问题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随着新一代柔性电子设备智能化、便携化以及可穿戴化的发展趋势,对电磁屏蔽材料的柔性、轻质、导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研究制备新型高性能、多功能柔性电磁屏蔽复合膜。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顾军渭教授“结构/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SFPC)课题组通过在纤维素、聚苯胺基体中分别引入银纳米线、 Ti3C2Tx MXen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18023;Compos Sci Technol, 2019, 183: 107833)实现其电磁屏蔽性能的有效提升;以芳纶纳米纤维为增强层、 Ti3C2Tx MXene/银纳米线杂化导电填料为导电层,制备的双层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ACS Nano, 2020, 14: 8368)兼具良好的柔韧性、优异的力学性能、高电导率、突出的宽频电磁屏蔽性能和热管理性能等特性;并采用离子诱导自组装和真空辅助抽滤成膜工艺制备出多孔结构的Ti3C2Tx MXene/rGO电磁屏蔽复合膜(Carbon, 2021, 175: 271),有效解决二维材料的自堆叠问题,增大片层间距、增加多重反射界面、延长电磁波传输路径,实现其电磁屏蔽性能的高效提升。

最近,SFPC课题组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雅莉同学借助“静电纺丝-铺层-热压”工艺制备了上下层为Fe3O4/聚乙烯醇(PVA)复合电纺纤维、中间层为Ti3C2Tx/PVA复合电纺纤维的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静电纺丝工艺促使Fe3O4Ti3C2Tx沿PVA电纺纤维的径向排列,有利于增加导磁、导电以及导热通路形成的可能性。上下磁性层、中间导电层的三明治结构使电磁波在复合膜中经历“吸收-反射-再吸收”的过程,并使Fe3O4Ti3C2Tx的有效浓度提高,增加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对电磁波的磁滞损耗,且有助于在较低Ti3C2Tx用量下迅速实现其完整导电、导热通路的高效搭建。得益于静电纺丝工艺与三明治结构的优化设计构建,当Ti3C2Tx用量为13.3 wt%且Fe3O4用量为26.7 wt%时,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在75 μm厚度下的电磁屏蔽效能(EMI SE)为40 dB,高于相同填料用量下基于共混-静电纺丝-热压工艺制备的电磁屏蔽复合膜(21 dB);此外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还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λ和热扩散系数α分别为2.86 W/(m·K)和2.43 mm2/s)和力学性能(拉伸强度、韧性和杨氏模量分别高达27.7 MPa、6 MJ/m38.27 GPa)。

1 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的制备示意图(a)及填料表征(b-g)

2 复合电纺纤维和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的微观形貌

3 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4 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的电磁屏蔽机理示意图

5 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的导热性能

6 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本工作近期以Flexible Sandwich-Structur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Nanocomposite Films with Excellent Thermal Conductivities”为题发表于Small2021, 10.1002/smll.202101951.)上。第一作者为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级博士研究生张雅莉同学,通讯作者是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顾军渭教授。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3169和5197317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9JC-11)、高分子电磁功能材料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以及2021年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CX2021107)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信息:

Yali Zhang, Kunpeng Ruan, and Junwei Gu*. Flexible Sandwich-Structur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Nanocomposite Films with Excellent Thermal Conductivities. Small, 2021, 10.1002/smll.202101951. 2020IF=13.281.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101951






上一条:张秋禹教授课题组在多药耐药性细菌感染的伤口愈合治疗上取得新进展 下一条:我院颜红侠教授团队Angew:超支化聚硼酸酯—以硼原子构筑具有高量子产率和多色发射的新型非传统荧光聚合物

关闭